旅游并非是炫耀 作文

株洲哪里有西装租-株洲定制西装招商群

时至21世纪的今天,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旅游不再是一个生疏的概念。举例来说,身处内陆省份的人,也许会觉得大海是一个遥远的向往,而我的老家距离海边不过一小时的车程。你无法想象,我的奶奶却从来没有去过海边。事实上,村里绝大多数的奶奶们,都没有去过海边。这是时代所造成的,那一代人尤其是家庭妇女,终其一生忙碌于自家的院子和田地,早年伺候一群孩子的吃穿,晚年侍奉老伴的起居,毫无个人的生活可言。但时代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人不再拘囿在那一小片天地,年轻人山南海北地去打工或者到外地读书,眼界开阔了,生活也丰富了,并突然意识到奶奶们还没有见过大海。于是就在近几年,包括我的奶奶,村里的许多老太太们都被年轻人领去了海边,这中间的意味,不亚于东北人去了云南,云南人去了新疆。倘若不是在这样一个全民旅游的时代,也许很多人真的就会吹了一辈子海风,却没有见过大海了。对于中学生来说,读小学的时候也许就已跟随父母去过许多地方;考11金牌读写 2012.11

说到旅游,首先会让人想到黄金周,只有在这段时间,人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安排自己的行程,尤其是长途旅游。反过来说或许更为恰当,正是因为有了黄金周,人们才萌生了外出旅游的欲望,而黄金周制度无疑极大地促成了今天的全民旅游热。事实上,黄金周的出现也不过最近十几年的事情。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国内经济发展深受影响,为了拉动经济发展、刺激国内消费,1999年国家将春节、“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定为法定节日,分别为三天,在此基础上又将前后两个周末共四天合并,形成三个长达七天的长假。黄金周由此诞生,大批游客在此时段涌向全国各地,交通业、旅游业、商业随之繁盛起来。有数据为证:2000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就达到5980万人次,旅游收入230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很多重大举措都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黄金周如此,高校扩招和房地产开发也是如此。但是,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会带来大量的负面效果。据不完全统计,高校扩招给中国公办高校造成了2000~2500亿元的贷款,这些钱怎么还?高额学费显然不可避免。同时,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因为陡增的学生也会下滑。更为关键的是,扩招埋下了就业困难的隐患,毕业即失业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房地产开发给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现实生活带来的影响,更是令许多青年人难以直起腰来,而其所形成的市场泡沫,无时不在威胁着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需要清楚的是,黄金周制度的确定是在1999年,而高校扩招也始自这一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进入其高速发展期的。在表面的繁荣下,黄金周自身的问题也逐渐试成绩好,有可能得到假期旅游的奖赏;而等进入大学,班级组织、同学结伴,就有了更多旅游的机会。无疑,旅游在今天的普及,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但是,任何风潮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在这样一个全民旅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多一些冷静的思考。

NO.2 遭罪的黄金周,迟来的带薪休假受到诟病。有调查指出,黄金周只是人为制造的一次“大赶集”,只是将人们分散在一年中的出游集中到一起,总体上并没有促成经济的增长。也有论者指出,黄金周导致各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历史遗产和自然环境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从旅游者的角度看,人潮如海已经令旅游失去了很多乐趣,而长途旅行和起早贪黑地奔波于各个景点,则使身心极为疲惫。黄金周成了“遭罪周”,一年中难得有几次出游的机会,不去可惜,去了又觉得后悔。2008年,“五一”黄金周终于被取消,但另外两个黄金周至今仍然存在。当制度被落实,并逐渐被多数人所接受,人们就会产生一种习惯思维,认为黄金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大家已经淡忘了,我们本可以带薪休假。《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也就是说,我们本可以更自主地安排自己的长假,但现实情况显然不容乐观。对于许多人来说,能享受到法定节假日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在欧洲,休假则是一也许我们的黄金周无法与其他国家的休假制度相比,但在古代,中国却有远成熟于西方国家的旅游文化、山水文化。“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正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当然,那时的旅游远没有今天这样普及,它更多地局限于官宦和文人,走南闯北的商人和云游四方的僧人姑且不算在旅游者行列。旅游,到底是游什么?人们会说,去见识大山大水,欣赏美丽的风光,回归自然,陶冶性情,洗涤心灵,诸如此类。当听到这样的话,没有谁会有疑问,这就像春天到了柳树会发芽一样,是我们的一种固有观念。正如陶渊明诗句所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其实,每个中国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梭罗,都写着一部《瓦尔登湖》。这些年,人们奉《瓦尔登湖》为亲近自然、返回内心的经典,这多少有些跟风的意思,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中华民族的山水文化其实早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底。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一句“道法自然”就已经将我们民族与山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山水景物中隐含着浑然天成、不可言说的道,与那些人为制造的“形而下者为之器”形成鲜明对比,因而游山玩水就成了文人们体悟玄理、回归本真的重要途径。儒家也讲“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那么,隐在哪里呢?自然又是山水之中。无论如何,游历乃至隐居于大山中,亲近山水而品味山水之趣韵,就逐渐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NO.3 旅游,还是“到此一游”?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法国人平均休假时间最多,有39天;英国人最少,但也有24天。会休息的人才会更好地工作,我们似乎并没有充分意识到长期劳动所带来的工作效率下降、岗位厌烦、创造力降低以及健康隐患等问题。黄金周似乎是一个休假的替代方案,然而它终究是以刺激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对于旅游者来说,它几乎实现不了休假的功这样的著名人物可谓数不胜数:上面提到的陶渊明是一个,早一些的屈原、司马迁是如此,著有《水经注》的郦道元和著有《徐霞客游记》的徐霞客更是跋山涉水,作出了大量的考察和记述。当然,论及山水文学的创作,还要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诗人李白,山南海北无不留下了他充满想象力的诗篇。与此相关,我们不仅有历史久远的山水文学,更有独特的山水画艺术,这与西方以人物肖像为主的绘画传统大异其趣。以上背景的交代,不仅仅是历史的概览,更是指出在当前这个时代,人们对待旅游的心理基础。以我所在的单位而言,去年组团去宁夏,到了王维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地方,感受那里的黄河和沙漠;今年又去了风景秀丽的张家界以及凤凰古城。从根本上来讲,这都是我们民族的山水传统使然。然而,传统还在,形式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首先,路途遥远,时间有限,一圈游下来令人身心疲惫。不能说古人在游山玩水时不累,那时的交通状况自然无法与现在相比,他们的脚能,而空留一堆“长假综合症”。近几年来,另外一个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人们宁可黄金周期间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出游。当然,这同样实现不了休假的作用。旅游是一件好事情,休假更是工作所需,而当黄金周越来越成为遭罪周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带薪休假的权利,何时才能真正落实?NO.4 乱象丛生的旅游产业底板也许会不断磨出水泡、生出老茧。但是,今人的累与此不同,主要是让时间赶得累。旅游尤其是跟团旅游,已经变成了急行军似的紧急任务,变成了起早贪黑的特殊劳务。五天的旅游,一去一回就可能占据了两天的时间,剩下三天,又要在诸多景点中不断奔波。你还会有多少心情沉迷于山水呢?“景点”这个词,本身就充满讽刺意味,只是今天的人们已经疏漏了这一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欣赏山水本是极其个人化的活动,是漫步山林间,寻找与自己心灵达到瞬间契合的某一处景色。但今天,在我们的旅游中几乎取消了这一与山水相融合、相互动的环节。在各景区的介绍中,在旅行社的安排中,“有价值”的景点已经被明确地界定清楚,你只须径直奔赴到那某一小片区域甚至某一点上即可,比如,在泰山的迎客松下,你能看到等待拍照而排起的长长队伍。旅游俨然变成一条特殊的旅游生产线,我们在消费的同时也是型号统一的产品,一段旅程下来,旅游者烙印着同样的行走线路和视觉经验而一脸倦意地新鲜出炉。说起去哪里旅游,我们也不会谈到那里的月亮或者青苔,而对各个景点的统计就像去菜市场买白菜和土豆。古人游山玩水,有所感有所悟,而常有名篇佳作。当然,我们不能奢望所有人都能在山水间吟诗作赋。然而,旅游中多少要有所感有所悟吧。可是事实上,就连“看”我们也很难做到了。在今天的旅游中,我们只用一小部分的时间去“看”,而用大部分的时间去拍照留念。就算这一小部分的“看”,往往也并不是真诚的“看”,而只是在为下一张照片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那些景色在我们的眼睛中瞬间闪现,还没来得及进入内心,就已经转入到我们的相机镜头,再后来转入到我们的电脑,随即是一次次旅游留下的一个个文件夹,在那里“见证”着我们曾去过哪里。倘若你去旅游而忘了带相机,那就悲惨了,看到其他人忽闪忽闪的镜头你会失落无比,风景在你内心里能算什么呢,它又不能拿出来向别人展示和炫耀。说到底,旅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成了“到此一游”,既然到过就得有证据,那就是照片,倘若没有,旅游的意义仿佛就失去了一大半。“到此一游”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购物,购买当地的工艺品、土特产之类。比如宁夏之游,想必很多人都被领到某个枸杞子制品的博物馆,有讲解员会对大厅里巨大的葫芦雕像之类讲解半天,随后是一个环境优雅、服务热情的枸杞子制品展厅,也就是超市。没有人非要让你买,但你已经品尝了人家的枸杞叶茶,而且有人已经挑了一大堆,你不好意思空手出去,于是只好拣便宜的买上几包。当然,情况并非都是如此,有人确实想买,以此向家人或者领导表示心意。不管心意不心意,有一点是确定的,购物已经成为旅游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即便没有这样体察人意的博物馆,也总会有密密麻麻的商铺,海边则卖着精美的贝壳和海螺,古城则卖着各种古董,山城则卖着山里人织的土布,诸如此类,各个景点大同小异。问题是,海边还能捡到海螺吗?古董出自古城吗?土布是山里人织的吗?也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但那浓厚的商业气息的确已经让山水或者历史遗迹大打折扣。总而言之,我们有深厚的山水文化和山水旅游的传统,但旅游在今天已经变成了“到此一游”,无非是“车马奔波+拍照+购物”。即便如上述所言,旅游在这个时代已经变了味道,它依然是一项奢侈的开支。就长途旅游来说,对于一般的工薪阶层而言,一年能出游一次已属不易。如果所就职的工作单位能出钱组团,那就更应该抓住机会了。也正因此,人们对于打着考察的旗号公款旅游乃至出国旅游的当政人员自然会义愤填膺。当然,这已经是老黄历,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已经对各种级别的领导所戴的手表产生了兴趣,进而挖掘出一堆腐败问题。出于工作关系,本人感受比较深的不是政府NO.5 青春,去远行旅游与青年人的关系也许要更密切一些,“远方”永远是一个令人心动的词语,而没有去过远方的青春,就显得不那么丰富多彩了。今年8月份以来,由著名导演赵宝刚执导的电视剧《北京青年》在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等几大电视台播出,该剧讲述了北京青年何东、何西、何南、何北四个堂兄弟机关,而是文学界、学术圈。简而言之,现在的学术会议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就是旅游,比如开会三天,第一天上午报到,下午开会,而剩下来的两天就是旅游了。不知道这个风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近两年我参加过的所有会议无不如此。很少有人去反思这个事情,而是悄悄地接受了这一现象,更有甚者,拖家带口者有之,会前会后绕了一大圈的亦有之。谁来出这笔钱呢?总有某个单位来报销。与打着考察旗号公款旅游相比,这类打着开会旗号的公款旅游,可谓更隐蔽,而随着国内学术质量的整体下降,这类旅游也就显得更可鄙了。上述一类现象,只能说是旅游乱象中的“小乱”,“大乱”则来自地方政府动辄几亿、几十亿的旅游开发。如今,几乎稍有“姿色”的地方都会把旅游开发摆上台面,而稍有“来历”或者“历史资源”的地方都会将老祖宗包装一番以示这一方水土如何的人杰地灵,如何的人文氛围浓厚。名人故里之争,在今年似乎有些消停了,但前几年剑拔弩张、硝烟弥漫的架势却仍历历在目。比如2010年,为了争夺我们的老祖宗炎帝,就有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南株洲炎陵县和会同县等四省五地展开了对决。文化旅游开发自然是举得最高的大旗,招商引资紧随其后,谁能不买老祖宗的面子呢?湖北坚信不疑炎帝出生在随州,据说相关投资超过了40亿元;而湖南株洲的牌子更为“时髦”,名曰“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之类,总投资甚至超过了100亿元。从炎帝往下,你能想到的名人,其祖籍或足迹,都早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者宣扬出去了。尚不确定者,则各地引经据典、据理力争,老子、李白、曹雪芹,乃至三国时的美女大乔小乔,无不引起了争夺之战。还有些地方,甚至考证了观音菩萨、孙悟空的故里,更有甚者,西门庆也拿出来做文章。这里的共识是:发展经济靠旅游,发展旅游靠名人效应,历史的、文学的、神话的,靠上边的就抢,仿佛抓在手里就变成了聚宝盆。当然,打名人牌还只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一个路子,城市景观同样重要,仅有景点不行,还要建设“花园城市”“浪漫之都”“休闲天堂”“度假胜地”云云。名字都很好听,走多了就会发现,城市都大同小异,街道上跑的是车,路两边的是楼,如此而已。在我们的理解中,更高、更大、更新似乎就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仿佛只有“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才能体现出当政者的政绩。旧城改造自然有造福百姓的一面,但粗暴的拆迁却也毁了大批的历史遗迹和古旧民居。一方面在争夺名人故里,另一方面却不时传来名人故居被破坏的消息。在巨大的房地产利益面前,名人故居是可以牺牲的,这也正表明了名人故里之争其实正是利益之争,说到底跟名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只是利益大小的问题。一个城市的旅游价值,在于它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的独特性,今天我们却面临着历史遗迹被迅速吞噬而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形势。据统计,2011年全国有27个省市推出了城市精神标语,其中“创新”出现了11次,“开放”出现了10次。到处都是这样“崭新”如一身新婚西服的城市,你还会去旅游吗?放弃现有的安逸生活、“重新走青春”的故事。四人皆为80后的独生子,在家庭的溺爱中沿着父母铺就的轨道长大成人,在周边剧烈的社会竞争中过着自己相对舒适和安逸的小日子。问题就出在,他们突然意识到,这种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何东不想做公务员,何西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他们想抛开一切束缚,自己做主,重新走一回青春,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相信80后、90后都有切身的体会;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敬佩的,反抗束缚、追求自由,勇敢地创造自己的人生,这正是青年人理应具有的品质。但就故事接下来的发展看,电视剧的反思性和励志性似乎都有些变了味道,“旅游”渐渐成为主体,它决定了情节的演进,并最终促成了主人公们精神上的“蜕变”。何东一干人马,在与家庭斗争无果后,决定逃离北京。于是,他们带着15万的银行卡,开着豪华的吉普车到了烟台,因为那里有海,而大海的雄浑和广阔似乎就能冲淡他们生活的狭窄和平凡。然后,北京青年们又冲到深圳,在富家女的帮助下安顿下来,随后合伙开起了酒吧。当然,艰苦奋斗是必要的,兄弟间的摩擦和情谊以及各自的爱情进展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再后,何东独自去旅游或者说“野外生存体验”,正是这次体验,让他一夜间大彻大悟。紧接着,何东撺掇其他人放弃酒吧而随他一起去旅游,于是,其他人也在野外生存的体验中了悟人生真谛。经过这一轮思想改造,大家各自开启了新的人生征程。最后,四对青年男女穿着西装婚纱在寒风瑟瑟的雪山上举办了他们的婚礼。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揣着钱、开上车,找个地方开个酒吧,全副装备地去旅游,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爱情,之后开始了全新的人生道路。我的感觉,这是一段都市情感、青春偶像版的“在路上”,它告诉我们的是,不愁吃喝的青年人在这样一个全民旅游时代可以怎样地走在时代最前列,以至于在旅游中达到面壁禅修、深山苦行的人生境界。倘若如此,中国的教育就不用担忧了,父母尽可以溺爱,学校尽可以应试,只要来一次旅游、来一次野外生存体验,只要接受一下大山大水的洗礼,青年人们就可以脱胎换骨、成就人生,肩负起社会和时代所赋予的重任了。我想说的是,“北京青年”们,是一小部分城市青年,对于更广大的农村青年来说,青春和所谓“重走青春”都将是另外一种情形。余华在上世纪80年代,曾写过一篇著名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父亲在“我”十八岁时让“我”出门远行,“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在路上走了一天,而寻找“旅馆”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黄昏时分,“我”搭上了一辆满载苹果的卡车,而卡车半路抛锚,车上的苹果也被蜂拥而来的人们抢走。为了保护苹果,“我”被揍了一顿,卡车司机却幸灾乐祸,最后竟抢走了“我”的背包跟着抢苹果的人走了。这是一篇从思想内涵到行文风格都极具先锋色彩的小说。正如小说中的父亲所言:“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每个少年,都应该走出家门,认识外面的世界,找到可供自己的肉体和心灵栖居的“旅馆”。然而,对于年少青春的“我”来说,外面的世界又是如此的荒诞,我们只能向前走却不知道前方是否有旅馆,路上有太多让人无法理解的意外,而邪恶和善良、希望和绝望总会模糊着面孔让你无法辨认。这是余华眼中的青春和世界,我们身不由己地投身到这个世界,除了迷惘,更感觉有一丝残酷。无疑,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青春远行。我要给出的建议是,当你决定远行时最好想想以下的问题:你所理解的“远方”是什么?是那些被说得天花乱坠的景点吗?是某个令人高山仰止的名人故里吗?是另外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城市吗?

你所理解的“远行”是什么?是跟团旅游吗?是怀揣十几万、充满小资情调、到处发生艳遇的“走青春”吗?还是你本不想去哪里,只是觉得内心迷茫,无论如何总要选择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