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装的创始人是谁

广州老裁缝西装定制-广州西装定做

摘要:中山装是以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著名人物如、、、邓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装。中山装的含义是什么?下面为您介绍中山装知识。中山装中山装的含义是什么中山装的创始人是谁

中山装是以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著名人物如、、、邓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装。由于中国著名政治人物经常穿着中山装示人,所以西方人称呼中山装为“毛装”(MaoSuit),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这种服装及其衍生的变化服装,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今天中国和朝鲜的***在一些重要场合也会穿中山装。

一、思想和含义

中山装是因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形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

1、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

2、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

3、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先生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

4、前襟的4只口袋上的4粒纽扣则含有人民拥有的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权;

5、袖口上的三粒扣表示“民族、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

6、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

7、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二、中山装的特色

中山装(Chinesetunicsuit)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主席等国家***身着中山装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三、中山装的由来

在清朝(1644年~1911年),中国男子都是按照满族的式样梳理头发,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虽然中国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传统服装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服装仍沿用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等式样。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建立北洋武备学堂,聘德国教官训练,军服也参用德式,夏用黄卡叽布、草帽,冬用黑呢衣裤帽。

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亦仿德制编练自强军,“令其悉照洋法操练,并其行军、应用、、器具、营垒、工程、转运、医药之法,亦俱仿之”。与此同时,袁世凯采用德操编练新军,官弁军衣靴鞋均仿德式,颜色一律纯用黑色,“在营军衣均须窄小,尤须大众一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之后不久,传统服式开始受到外国服式的一些影响,当时的《奏定学堂章程》记载:"各省学堂冠服一端,率皆效仿西式,短衣皮靴,文武无别"。仿效西洋式样的新军军官军服,全国推行新式陆军训练军制改革是清末改制的一项。

清末新军出现了一些改变,1905年清末新军军服改革,基本上是照搬了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军服制度和军衔制度。鉴于清新军改换日本军服后,长辫无法塞入军帽中,影响射击的准确性,练兵处建议准予军士剪辫。《大公报》趁此时机,再次发起剪辫易服的讨论。清政府为了不给舆论以剪辫易服的口实,竟下令士兵将发辫盘于军帽之中。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它象征着清王朝的彻底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终结。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觉着当时的服装不足以显示辛亥革命成果,而当时觉着也应当有一个代表中国人民的辛亥革命成果的服饰,于是先生便结合西服和一些特殊含义创造了中山装。

四、中山装的成形

1919年,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英国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这里提到的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时,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

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于是中山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五、名字起源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欧洲军服,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装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1919年,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英国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由于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胫而起,迅速流传全国。

另一说为粤版。说是1923年任广东大元帅时,以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设计,在自1902年在河内筹组越南兴中会时即追随他的老裁缝黄隆生的协助下,制成了第一套中山装。这一说法大体可信,细节未必可信。孙氏广东人,广东人向来视南洋为第二故乡(陈嘉庚在其回忆录里亦有如是表示),南洋企领文装与广东便服十分近似,因此产生一种广东版的中山装自然比较靠谱。

《北洋画报》1929年5月14日第318期有一篇妙观的《中山装之起源》谈到:“昨晤自南来某要人,为述民党制服之起源,始恍然于所谓代表三民五权等说,均属牵强误会。某之言曰:‘昔先总理在粤就大元帅职后,一日,拟检阅军队,欲服元帅装,则嫌其过于隆重不适于时,西服亦无当意者,正检阅行筐中,得旧日在大不列颠时所御猎服,颇觉其适宜,于是服之出,其后百官乃仿而制之,称之曰中山装,至今式样已略有变更,非复先总理初时所服者矣。’云云。某君随侍中山多年,其说当不虚也。”

其实,更为靠谱的,应当是中山装源于学生装。初期的学生装多仿效日本学生装,而日本学生装用的是日本海军装,日本海军装是学的欧洲军装。在日本多年,喜欢穿日本学生装。故1926年11月,《良友》画报出《先生纪念特刊》时,刊登的照片的介绍就径说:“先生喜服学生装,今人咸称为中山装。”《申报》1926年5月5日第21版消息《三友实业社职员改装》:“其服制分甲乙二种,甲为中山装,即学生装,乙为世界装。”甚至在一些重大时政新闻中,也作如是观。《申报》1928年7月19日第8版《蒋昨续在北大讲演》:“今日九时半,蒋学生装到北大对各界讲演,听众千余,首讲打倒军阀”作为的继承人,穿的当然是最正宗的中山装,可是报章也直书其为学生装。

中山装的来历。

中山装的来历:

1919年,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英国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为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重、活动方便、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其缺点是领口紧、卡脖子等。中山装可以凸显男人沉着老练、稳健大方的风格,增添一份儒雅之气。

改良后的中山装色彩很丰富,除常见的黑色、白色和灰色外,还有驼色、白色和蓝色等。在不同场合穿用,颜色的选择也不一样,作礼服用的中山装色彩要庄重,而作便服用时色彩可以鲜明活泼一些。

如果不是特别正式的场合,可以随意一些,中山装可以搭配亮色的衬衫,衬衫领可外露一些白色,但不宜露得太多。在穿着时,要注意由中山装所传递出的意蕴与其人生态度相吻合,要把风纪扣弥合,有人图一时的舒适而敞开领扣,这样会使自己在众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有失风雅和严肃。

百度百科-中山装

中山装的含义是什么

摘要:中山装是以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著名人物如、、、邓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装。中山装的含义是什么?下面为您介绍中山装知识。中山装中山装的含义是什么中山装的创始人是谁

中山装是以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著名人物如、、、邓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装。由于中国著名政治人物经常穿着中山装示人,所以西方人称呼中山装为“毛装”(MaoSuit),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这种服装及其衍生的变化服装,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今天中国和朝鲜的***在一些重要场合也会穿中山装。

一、思想和含义

中山装是因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形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

1、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

2、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

3、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先生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

4、前襟的4只口袋上的4粒纽扣则含有人民拥有的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权;

5、袖口上的三粒扣表示“民族、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

6、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

7、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二、中山装的特色

中山装(Chinesetunicsuit)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主席等国家***身着中山装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三、中山装的由来

在清朝(1644年~1911年),中国男子都是按照满族的式样梳理头发,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虽然中国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传统服装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服装仍沿用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等式样。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建立北洋武备学堂,聘德国教官训练,军服也参用德式,夏用黄卡叽布、草帽,冬用黑呢衣裤帽。

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亦仿德制编练自强军,“令其悉照洋法操练,并其行军、应用、、器具、营垒、工程、转运、医药之法,亦俱仿之”。与此同时,袁世凯采用德操编练新军,官弁军衣靴鞋均仿德式,颜色一律纯用黑色,“在营军衣均须窄小,尤须大众一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之后不久,传统服式开始受到外国服式的一些影响,当时的《奏定学堂章程》记载:"各省学堂冠服一端,率皆效仿西式,短衣皮靴,文武无别"。仿效西洋式样的新军军官军服,全国推行新式陆军训练军制改革是清末改制的一项。

清末新军出现了一些改变,1905年清末新军军服改革,基本上是照搬了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军服制度和军衔制度。鉴于清新军改换日本军服后,长辫无法塞入军帽中,影响射击的准确性,练兵处建议准予军士剪辫。《大公报》趁此时机,再次发起剪辫易服的讨论。清政府为了不给舆论以剪辫易服的口实,竟下令士兵将发辫盘于军帽之中。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它象征着清王朝的彻底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终结。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觉着当时的服装不足以显示辛亥革命成果,而当时觉着也应当有一个代表中国人民的辛亥革命成果的服饰,于是先生便结合西服和一些特殊含义创造了中山装。

四、中山装的成形

1919年,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英国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这里提到的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时,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

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于是中山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五、名字起源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欧洲军服,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装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1919年,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英国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由于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胫而起,迅速流传全国。

另一说为粤版。说是1923年任广东大元帅时,以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设计,在自1902年在河内筹组越南兴中会时即追随他的老裁缝黄隆生的协助下,制成了第一套中山装。这一说法大体可信,细节未必可信。孙氏广东人,广东人向来视南洋为第二故乡(陈嘉庚在其回忆录里亦有如是表示),南洋企领文装与广东便服十分近似,因此产生一种广东版的中山装自然比较靠谱。

《北洋画报》1929年5月14日第318期有一篇妙观的《中山装之起源》谈到:“昨晤自南来某要人,为述民党制服之起源,始恍然于所谓代表三民五权等说,均属牵强误会。某之言曰:‘昔先总理在粤就大元帅职后,一日,拟检阅军队,欲服元帅装,则嫌其过于隆重不适于时,西服亦无当意者,正检阅行筐中,得旧日在大不列颠时所御猎服,颇觉其适宜,于是服之出,其后百官乃仿而制之,称之曰中山装,至今式样已略有变更,非复先总理初时所服者矣。’云云。某君随侍中山多年,其说当不虚也。”

其实,更为靠谱的,应当是中山装源于学生装。初期的学生装多仿效日本学生装,而日本学生装用的是日本海军装,日本海军装是学的欧洲军装。在日本多年,喜欢穿日本学生装。故1926年11月,《良友》画报出《先生纪念特刊》时,刊登的照片的介绍就径说:“先生喜服学生装,今人咸称为中山装。”《申报》1926年5月5日第21版消息《三友实业社职员改装》:“其服制分甲乙二种,甲为中山装,即学生装,乙为世界装。”甚至在一些重大时政新闻中,也作如是观。《申报》1928年7月19日第8版《蒋昨续在北大讲演》:“今日九时半,蒋学生装到北大对各界讲演,听众千余,首讲打倒军阀”作为的继承人,穿的当然是最正宗的中山装,可是报章也直书其为学生装。

中山装的形成发展

1919年,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英国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为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

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这里提到的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时,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

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于是中山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在清朝(1644年~1911年),受剃发易服影响,中国男子都是被迫强制,按照满族的式样梳理头发,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虽然中国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传统服装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服装仍沿用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等式样。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建立北洋武备学堂,聘德国教官训练,军服也参用德式,夏用黄卡叽布、草帽,冬用黑呢衣裤帽。

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亦仿德制编练自强军,“令其悉照洋法操练,并其行军、应用、、器具、营垒、工程、转运、医药之法,亦俱仿之”。与此同时,袁世凯采用德操编练新军,官弁军衣靴鞋均仿德式,颜色一律纯用黑色,“在营军衣均须窄小,尤须大众一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之后不久,传统服式开始受到外国服式的一些影响,当时的《奏定学堂章程》记载: 各省学堂冠服一端,率皆效仿西式,短衣皮靴,文武无别。仿效西洋式样的新军军官军服,全国推行新式陆军训练军制改革是清末改制的一项。

清末新军出现了一些改变,1905年清末新军军服改革,基本上是照搬了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军服制度和军衔制度。鉴于清新军改换日本军服后,长辫无法塞入军帽中,影响射击的准确性,练兵处建议准予军士剪辫。《大公报》趁此时机,再次发起剪辫易服的讨论。清政府为了不给舆论以剪辫易服的口实,竟下令士兵将发辫盘于军帽之中。 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它象征着清王朝的彻底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终结。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觉着当时的服装不足以显示辛亥革命成果,而当时觉着也应当有一个代表中国人民的辛亥革命成果的服饰,于是先生便结合西服和一些特殊含义创造了中山装。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欧洲军服,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装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1919年,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英国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由于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胫而起,迅速流传全国。

另一说为粤版。说是1923年任广东大元帅时,以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设计,在自1902年在河内筹组越南兴中会时即追随他的老裁缝黄隆生的协助下,制成了第一套中山装。这一说法大体可信,细节未必可信。孙氏广东人,广东人向来视南洋为第二故乡(陈嘉庚在其回忆录里亦有如是表示),南洋企领文装与广东便服十分近似,因此产生一种广东版的中山装自然比较靠谱。《北洋画报》1929年5月14日第318期有一篇妙观的《中山装之起源》谈到:“昨晤自南来某要人,为述民党制服之起源,始恍然于所谓代表三民五权等说,均属牵强误会。某之言曰:‘昔先总理在粤就大元帅职后,一日,拟检阅军队,欲服元帅装,则嫌其过于隆重不适于时,西服亦无当意者,正检阅行筐中,得旧日在大不列颠时所御猎服,颇觉其适宜,于是服之出,其后百官乃仿而制之,称之曰中山装,至今式样已略有变更,非复先总理初时所服者矣。’云云。某君随侍中山多年,其说当不虚也。”

其实,更为靠谱的,应当是中山装源于学生装。初期的学生装多仿效日本学生装诘襟,而日本学生装用的是日本海军装,日本海军装是学的欧洲军装。在日本多年,喜欢穿日本学生装。故1926年11月,《良友》画报出《先生纪念特刊》时,刊登的照片的介绍就径说:“先生喜服学生装,今人咸称为中山装。”《申报》1926年5月5日第21版消息《三友实业社职员改装》:“其服制分甲乙二种,甲为中山装,即学生装,乙为世界装。”甚至在一些重大时政新闻中,也作如是观。《申报》1928年7月19日第8版《蒋昨续在北大讲演》:“今日九时半,蒋学生装到北大对各界讲演,听众千余,首讲打倒军阀……”作为的继承人,穿的当然是最正宗的中山装,可是报章也直书其为学生装。 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袖口可开叉钉扣,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1.5~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先生是中山装的创始人。

1923年,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协助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面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黄隆生随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先生设计中山装时, 曾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以前流行的说法是: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孙文或国民政府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先生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有关中山装的三民主义、国之四维、五权宪法等政治含义流传甚广,方兴未艾,已经成为大陆高中历史课堂甚至社会上流行的“常识”。然研读所有相关论著,始终未发现有支撑史料。专攻民国风俗文化的南开大学李少兵教授,著名研究专家、中山大学纪念馆原负责人余齐昭都不以为然。

江苏师范大学薛伟强博士于2014年做了全面深入的考证,基于民国时期大量官私文献的梳理检核,没有证据支持或国民政府曾赋予中山装特殊的政治含义。民国时期中山装的流行既包含政治原因,也有现实合理性。国家权力的规训、引导是主要的外因,民众的接受和认可是主要的内因,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渐进过程,但其中并不存在所谓特殊的政治文化。1929年,虽然民间曾经出现过一次中山装象征“三民五权”的说法,但其后一度中断数十年,直至民国结束未曾在文献中再现,说明在民国时期知之甚少、不被社会认可。

通过建国后大量文献和史实的排比分析,中山装所谓的特殊含义复杂的演变过程昭然若揭。新中国建立40多年后,其自1992年夏林根为始作俑者,不过4年,便由科技记者谭经望臻于大成。新世纪初,电视媒体、官方教科书、服装公司及地方政府等先后大力宣扬,所谓中山装的三民主义、国之四维、五权宪法等政治文化蕴涵终于成为流行的“常识”。然而,在此期间,相关言论绝大部分出自旅游、科技、服装、文学等领域从业者,而且始终没有哪怕一条史料支撑,包括其中唯一的一篇由历史学者撰写的专业研究文章( 陈蕴茜:《身体政治:国家权力与民国中山装的流行》,《学术月刊》2007年第9期)。

考虑到台湾政府与的特殊关系,作者也专门电邮咨询了台湾的陈永发、古伟瀛等知名历史学教授和专家,他们大部分阅信前连中山装的“三、四、五含义”都从未听闻。台湾教育研究院的同行萧忆梅博士回复说:“关于中山装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政治含义应该是没有明载在台湾中小学教科书的, 至少在历史教科书是确定没有的”。 至此,我们可以比较稳妥的认定,所谓中山装的特殊政治意义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最多可以视为民间娱乐版。 中山装是设计而成的,目的是为现代中国人提供轻便的工作兼社交服。本身只说明推广中山装的原因,但没有讲清楚其主要灵感何来?以下简介中山装起源的三种说法。

有关中山装的创作灵感,最常听到的说法是来自南洋华侨的企领服。它指出在1902年起越南筹建兴中会分会,委托河内一来自广东的裁缝黄隆生生产第一套中山装。采当时南洋华侨流行的企领代替西装的硬领,又将企领服的三袋改为四个,可放笔记、纸笔及工具等东西以方便学习或工作。

此外,也有人指出中山装的主要参考来自中国。源出中国说再分广东便服说及宁波服便服说。两者均认为从中国地方便服为基础,加入西装的硬领及多袋等特色而成。有考证指出1916年托宁波(荣昌祥)裁缝王才运裁出第一套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折衷南洋华侨说及中国说如下:“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於衞生,便於动作,易於经济,壮於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南洋华侨说及中国说都似乎有意不提日本的影响。老实说什么南洋企领服、广东便服、宁波便服、甚至西装都不太像中山装,彼此的关系应该不会太密切。最像中山装的是日本校服及陆军士官服。及革命党在日活动时间不短(曾留日者众)。据说委托日本华侨张方诚设计了中山装的草图,然后返上海后,于1916年命王才运依图生产。亦有一说是1919年将自己穿过的日本陆军服拿去上海的亨利服装店改为便服,成为中山装的起源。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第八课《辛亥革命》(P39附录)中的介绍,中山装的样式基准来自当时日本的学生制服,依旧能看出两者的相同之处